福建坚持开展茅草房改造、连家船民上岸等造福工程,连续26年将造福工程列为省委、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,注重强化搬迁群众后续扶持,力求做到既挪“穷窝?#20445;?#21448;拔“穷根”。截至2018年底,福建累计搬迁170多万人,整体搬迁7000多个自然村,建设3400多个集中安置点。
福建省始终坚持下派村支书和科技特派员?#36139;齲?#25226;下派干部和干部挂钩帮扶作为扶持贫困村、贫困户发展的重要措施,十八大以来选派了15281名驻村第一书记、12058人次科技特派?#20445;?#20570;到2201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,实现全省贫困户一户一挂钩。
闽宁协作23年来,两省区落实“联席?#24179;?#32467;?#22253;?#25206;、产业带动、互学互助、社会参与”扶贫协作机制,注重加强闽宁镇、闽宁示范村、闽宁产业园建设,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生动例子。
福建省坚持改革探索不停步,既注重顶层?#36139;?#21019;新,又鼓励地方发挥首创精神,重点在扶贫工作机制、健康扶贫、金融扶贫、资产收益扶贫和激励性扶贫等方面积极探索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、?#23665;?#37492;的“福建扶贫经验”。
三明扶贫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,解决了扶持谁、谁来扶、怎么扶、如何退的问题。图为宁化县方田村村民参与贫困户动态调整公示监?#20581;?/p>
福建省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机制,有效减轻贫困群众医?#21697;?#29992;负担。图为将乐县组织乡镇医生走进贫困村开展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。
屏南县搭建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平台,实现小额信贷扶贫到户。
福建省探索建立量化折股、跨村联建等资产收益扶贫模式,有效提升贫困村造血能力。图为大田县上京镇将废弃矿区改造成光伏扶贫新基地。
龙岩市探索建立激励性扶贫机制,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。图为连城县宣和乡紫薯激励性扶贫规模连片种植基地。